• 欢迎来到有车网!

首页 > 头条 > 正文

外资Tier1在华,又来一波大动作

来源:盖世汽车 编辑:沐瑶 2025-11-27 11:29 阅读量:15229   

近日,外资Tier1企业在华动作频频,汽车产业链迎来一波投资热潮。

11月19日,麦格纳宣布在安徽芜湖鸠江经济开发区新设工厂;11月18日,法雷奥温岭工厂扩建项目投产,OPmobility集团与延锋集团通过新增业务范畴深化双方在华合资公司延锋彼欧的战略合作,舍弗勒氢能科技公司与嘉定氢能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1月17日,耐世特亚太区智能制造总部在苏州奠基,安波福电气分配系统新工厂项目也官宣已签约落地武汉。

再往前看,佛吉亚与舜华新能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诺玛科集团新能源汽车副车架项目落户江宁、采埃孚制动系统武汉新工厂投产、本特勒与辰致集团签署合资合作备忘录、奥托立夫与航盛成立合资公司等一系列布局,同样引人注目。

从电驱动,到智能座舱,再到氢能科技、线控转向等领域,外资企业的密集落子,聚焦于汽车产业的众多前沿领域。这并非偶然,而是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电动化、绿色化转型背景下,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投下的“信任票”。

布局升级:从“扎根”到“升维”

在全球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电动化、绿色化加速转型的浪潮中,外资企业正以更密集的动作、更全面的维度深化在华布局,不再局限于单一生产环节的落地,而是形成了生产制造升级、研发创新扎根、跨界协同赋能的多元发展态势,展现出与中国市场深度绑定的战略决心。

生产制造端的迭代升级成为外资布局的核心支撑,且始终紧扣新能源与智能化核心需求,并融入绿色生产理念。

深耕中国市场20余年的麦格纳,新设立的芜湖工厂聚焦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业务。该工厂不仅将为奇瑞提供配套供应,还计划拓展更多本土车企客户,其采用的可扩展架构能适配各类纯电动车型,为车企打造高效高性能产品提供关键支撑。

法雷奥的温岭工厂,作为其于1994年在中国建立的第一家工厂,也在扩建后正式投产。此次扩建引入了其在华首条雨刮胶条挤出线,新增雨刮后电机、摄像头雷达清洗装置等多条智能化生产线,车间总建筑面积达16200平方米。工厂专门打造了2000平方米的恒温恒湿胶条车间,集成光伏发电系统与智能物流体系,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践行绿色制造理念。

耐世特在苏州奠基的亚太区智能制造总部,总占地10公顷,规划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预计2026年7月投产,聚焦电动助力转向、线控转向产能提升。

落地武汉的安波福电气分配系统新工厂,用地103亩,预计2026年下半年投产,定位为辐射中部的战略节点,含研发中心与制造工厂两部分:研发中心聚焦汽车线束开发,制造工厂负责高压与低压线束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研发创新的本土化深耕,正成为外资布局的新亮点,“本土研发、全球应用”的战略导向日益清晰。

安波福电气分配系统武汉新工厂配套的研发中心,将与上海总部及其他区域机构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起覆盖全国、服务全球的研发体系,精准响应中国市场对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线束的技术需求。

另盖世汽车注意到,近期,欧洲知名企业丹诺德集团重点项目签约落地上海嘉定安亭,未来该集团将在安亭落地全球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应用方案中心,落地后将作为其全球首个行业解决方案创新策源地,辐射全球客户。

与此同时,在产业转型的宏大背景下,外资与本土企业的跨界合作也显著增多。

OPmobility集团与延锋集团通过新增业务范畴,深化双方在华合资公司延锋彼欧的战略合作。延锋彼欧将纳入双方各自的模块装配业务,并新增外饰灯光与软件解决方案。此次业务整合将助力延锋彼欧拓展产品组合,打造集车身外饰系统、外饰发光件、模块与软件于一体的差异化产品矩阵,加速企业发展。整合完成后,延锋彼欧在中国将拥有超38座工厂和基地,1个研发中心。企业官方称,新业务的注入将促进销售与产业协同效应。

舍弗勒氢能科技公司与嘉定氢能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焦绿色零碳发展核心方向,将重点发力分布式能源站建设、零碳氢储一体化应用等关键示范场景。佛吉亚也与深耕氢能领域21年的舜华新能源携手,共同推进氢能产业化进程,为中国氢能汽车发展注入合力。

三重驱动:市场、产业与政策

外资对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密集加码,并非短期资本逐利的偶然选择,而是基于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完善产业生态支撑与持续优化政策环境的理性决策。这三重驱动力,共同构成了外资供应链企业深耕中国市场的核心逻辑。

从市场维度来看,中国汽车市场的规模体量与快速转型的动能,是外资供应链企业无法忽视的战略锚点。

据中汽协数据,2025年1-10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69.2万辆和276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2%和12.4%,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1301.5万辆和1294.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1%和32.7%,累计渗透率提升至46.7%。智能网联汽车的渗透率同样迅速攀升,工信部数据显示,2025年1-7月,具备L2级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渗透率已达62.58%。

这样的市场体量,为外资提供了广阔的盈利空间。事实上,麦格纳选择在芜湖设厂,核心原因之一便是看中中国本土车企对高效电驱动技术的迫切需求。据悉,2024年,麦格纳在华销售额的约60%来自中国本土车企,其本土化优势可见一斑。

法雷奥布局的摄像头清洗装置生产线,则精准对接智能汽车发展需求,该装置针对L2+以上驾驶辅助场景,用以降低汽车摄像头雷达变脏所造成的安全隐患。清洗装置会自动根据摄像头雷达脏污情况启动清洗功能。除了汽车四周的超声波雷达清洗,法雷奥还通过升级喷水雨刮,将清洗范围扩大到了汽车车顶的激光雷达。未来,温岭工厂将成为法雷奥全球该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彰显了中国市场在其全球布局中的核心地位。

中国市场的独特价值不仅在于规模,更在于其丰富的场景为外资提供了技术验证与迭代的绝佳土壤。以上海安亭为例,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高地”,上海嘉定安亭镇正在构建全方位的产业生态体系,为汽车测试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提供沃土。据今年7月消息,安亭已形成覆盖汽车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1240家汽车产业链企业中,传统汽车企业407家,新能源企业609家,智能网联与氢能等新兴赛道汇聚了众多头部企业。

丹诺德集团之所以选择在安亭落地全球首个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应用方案中心,并将其作为全球创新策源地辐射全球客户,正是看中了这里完善的产业生态与丰富的测试应用场景,能够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并将中国经验复制到全球业务中。这种“本土验证、全球推广”的模式,大幅缩短了外资技术的市场化周期,成为其深耕中国的重要动力。

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是外资在华持续加码的另一核心支撑。中国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上游核心部件产能充足、技术扎实,智能网联配套逐步完善,能为外资本土化生产提供从研发到制造的全流程支撑。

法雷奥实现胶条国产化后,依托本土供应链可大幅缩短交货周期、降低库存成本;安波福武汉工厂、麦格纳芜湖工厂也能借助本地配套体系,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升生产效率。同时,中国充足的产业工人与专业技术人才,为外资企业提供了稳定的人力保障,支撑其技术落地与产能扩张。

区域产业集群的差异化优势,进一步增强了吸引力。长三角聚集多座汽车产业重镇,配套与人才资源完善,法雷奥、耐世特等项目落地于此,便于对接客户与配套企业;中部地区凭借成本优势与市场潜力成为新兴布局区域,安波福武汉工厂、麦格纳芜湖新工厂均选址于此,既能辐射中部多省市场,又能依托区域产业基础实现高效生产。

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产业政策与营商环境优化举措,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与稳定的制度保障。

在产业政策方面,中国将新能源汽车、氢能等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规划目标、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降低了企业研发与生产成本。在绿色制造领域,推动绿色工厂建设,相关项目可享受政策优惠。在营商环境上,“放管服”改革简化了审批流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也获得了外资的广泛认可。

佛吉亚、舍弗勒等企业在氢能领域的合作,无疑也看中了中国在该领域的政策支持与市场潜力,意图借助政策东风加速产业化进程。

双向赋能:竞争加剧,生态重塑

外资企业的密集加码,不仅推动着自身发展路径的调整,也为中国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技术迭代与生态构建带来了多维度的深刻影响,呈现出“企业适配调整”与“行业动态演进”相互交织的特征。

从企业层面看,外资企业正从“产品输入”转向“本土创新”。

生产端,麦格纳在芜湖设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工厂,针对奇瑞等本土车企设计可扩展架构;法雷奥温岭工厂扩建后引入在华首条雨刮胶条挤出线,推动胶条国产化以缩短交货周期。

研发端,安波福武汉新工厂配套研发中心,聚焦汽车线束开发,包含研发部门及核心团队,将成为安波福电气分配系统未来在华的核心研发机构之一。

供应链端,佛吉亚与舜华新能源合作,整合其氢能技术与本土资源;OPmobility集团与延锋集团深化业务整合,将助力延锋彼欧拓展产品组合,打造集车身外饰系统、外饰发光件、模块与软件于一体的差异化产品矩阵,加速企业发展;舍弗勒氢能科技公司与嘉定氢能港建立战略合作,合作中,舍弗勒将输出其在制造领域的技术积淀与产业化能力,嘉定氢能港则发挥应用场景资源整合与区域产业生态布局的独特优势,实现氢能产业链上下游的优势互补。

对本土企业而言,外资布局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在于,外资在核心技术和研发投入上优势明显,可能挤压本土企业市场份额。机遇则在于,外资的本地化生产带动了本土供应商技术升级(如法雷奥带动橡胶供应商),合作也为本土企业提供了转型契机(如延锋彼欧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和出海机遇(如舜华新能源有望借合作将氢能设备推向欧洲)。

外资的加码,显著加速了智能化与绿色化技术在中国市场的落地。法雷奥温岭工厂广泛采用行业领先的恒温恒湿胶条车间、光伏发电、智能立体仓库与全自动物流运输系统,打造绿色、智能、高效的现代化工厂;耐世特苏州项目严格遵循“智能+绿色”理念,建设成为符合国际LEED铂金认证标准的绿色工厂;佛吉亚与舜华新能源的合作则直指氢能商业化。

在行业格局层面,区域协同发展与产业生态多元化趋势凸显。长三角聚集法雷奥、耐世特等项目,新能源与智能网联企业占比高,形成“智能网联+高端制造”集群;中部地区凭借成本与市场优势,吸引安波福、麦格纳落地,覆盖多省生产需求。

产业生态上,法雷奥带动了本土橡胶、模具企业的升级;佛吉亚与舜华新能源的合作连接了汽车与新能源两大产业;OPmobility与延锋集团的合作则融合了外饰与软件技术,不断拓展着产业边界。

从全球视角看,中国正从“世界汽车制造工厂”向“全球产业协同创新节点”转变。法雷奥等企业将在中国市场验证成功的技术和方案反向输出全球;耐世特、安波福的在华项目积极辐射亚太市场。同时,本土企业也借助外资的供应链体系加速出海,整个行业在国际技术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日益加快。

盖世小结:

总体而言,外资此番密集加码中国汽车产业链,对企业而言,是“竞争中孕育着新的机遇”;对行业而言,则是“技术升级与生态重塑的加速器”。

这场深刻的变化,是内外资企业、行业与市场多方力量相互作用、动态平衡的结果。它不仅仅是一场投资,更是一场基于共同愿景的“双向奔赴”。在智能化、电动化、绿色化的全球竞赛中,中国汽车产业凭借其庞大的市场、完善的生态和持续优化的环境,正吸引着全球优质资源的汇聚,并在这场变革中,不断重塑着自身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的角色与地位。未来的道路,注定是竞争与合作并存,但开放与融合,无疑是通向下一站的关键车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